结构调整新常态——浙江台州经济改革调查之一

2015-03-02

在浙江这个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改革从未停下过脚步。记者日前来到作为民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发源地之一的台州,倾听、记录这片大地上近年来铿锵有力的改革足音。今起,本报推出台州经济改革调查报道。

  改革之于台州,既是传家宝,也是金钥匙。作为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源地,台州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就是靠改革破冰开路,靠改革争先进位,靠改革富民强市。

  和许多地区一样,今天的台州面临多年来外延式发展积累下来日益凸显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今年是台州撤地设市2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台州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台州经济升级版?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一场克难攻坚、再创优势的深化改革进行曲,正在台州大地奏响。

  行走在深秋的东海之畔、括苍之巅,我们再次感受到台州经济生生不息的脉动活力。

  抓大项目,增量改革有大手笔

  作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诞生地,台州创造了以民营经济加政府推动为主要特征的“台州现象”。

  长袖善舞的民营经济,为台州创造了辉煌:78个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居首,40多个国字号生产基地遍布台州。但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台州经济的弱质也暴露无遗:企业“低小散”,34个行业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大部分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资源利用效率低;企业大都沿袭家族式管理……发展投入的不足和要素供给的紧缺,发展环境的高成本等共性问题,都在根本上制约着台州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台州面临的一场大变革。

  面对变革,台州人不仅有硬气,更有勇气、锐气和灵气。台州把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和打造大平台作为改革创新的大手笔,做大增量,以增量带动存量,用投入促动变革。

  今年国庆前夕,广汽吉奥台州基地落户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这是继吉利之后又一落户台州的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该项目预计总投资约50亿元,将形成年产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

  此前,总投资121亿元、规划年产20万辆整车的吉利V汽车项目正在顺利推进;总投资63.5亿元、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500万只新型超高强高韧性汽车铝轮毂生产能力的巨科铝轮毂项目也忙于吹土填基。这3个大项目的引进,为台州的“汽车王国梦”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聚海大道,到处可见施工工地。不远处的中国北车台州配套产业园一期项目,占地480亩,未来将建成一个集机车制造、维修、中试研发和零部件配套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地。

  为引进大项目,台州市党政主要领导像改革初期民营企业家一样,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让大项目落户台州,让大企业走进台州,让大资金流入台州,让新兴产业在台州崛起。

  为了引进一家文化企业,市委书记、市长赴深圳“六顾茅庐”,请来企业家实地考察;为加快项目落地,台州市四套班子领导在今年中秋节前夕赶到上海开现场会,为企业一一解决难题;为提高办事效率,台州市优化了行政审批服务流程,把方便让给企业,把跑腿留给干部,95%以上的审批事项承诺办理时限达到了全省最短。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纷至沓来的大项目,正在推动台州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环保倒逼,冲破既得利益藩篱

  空气中,医化企业排出的废气散发恶臭;土地中,废旧拆解业留下了重金属污染;河道中,电镀、石材加工废水染出了“黑龙江”、“牛奶河”……曾几何时,台州面临沉重的环境压力。

  近年来,台州全面推进医化、电镀、铅酸蓄电池、熔炼、固废拆解、造纸、印染和制革等八大行业整治提升。全市21家铅酸蓄电池企业已全面关停到位,取缔非法熔炼加工点和非法电镀企业达1400多个和200多家;路桥区关停重污染企业2800多家;温岭铸造企业从646家减少到280家,5000多家“低小散”鞋业企业及作坊关停转型,全市医化企业由2000年前后的20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125家;被列为全省“腾笼换鸟”试点的椒江区共退出高污染的合成、发酵中间体项目142个,26家医化企业退出合成生产,台州主城区基本告别恶臭。

  台州市市长张兵明确表示:“地方政府要勇于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宁愿放弃污染的GDP,也要蓝天碧水。”

  以生态文明为标杆尺度,政府之手主动有为,倒逼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型升级。以“五水共治”为抓手,政府对江河之水制定标准,所有企业和产业都必须遵循这一标准,要么转型升级,要么淘汰出局。

  通过环保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这场大变革,带来的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改革不仅是“铁腕治污”,更是“断腕转型”。既得利益的割舍,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

  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认为,对于企业而言,转型就是改革。他说,转型很痛苦,但是,不转型更痛苦。2009年以来,飞跃集团实行产业结构调整,缝纫机产业比重下降,把更多的力量注入高端制造、成套设备的研发生产,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如今的飞跃集团,已然脱胎换骨。

  医化企业集中的椒江区,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企业关停了,产值没有了,GDP增速下降了,税收减少了……在椒江区委书记陈祥荣眼中,有焦虑,更有淡定:“医化行业受产业转型影响,今年前三季度已有7家规上企业产值归零,整个行业不升反降。加之三山区块的医化整治仍将大力推进,预计全年减少工业产值10亿元。但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政绩,更要为今后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日前,国家环保部发布第三季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台州名列第七,此前台州已多次跻身全国前十。

  优化环境,让企业活力迸发

  调结构,更是一场持久战。台州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被誉为“泵与电机王国”的温岭,3000多家泵业企业形成了庞大的块状经济,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被列入省首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

  为了给泵与电机行业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温岭在集聚区建起了2.1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园,又在大溪镇规划了1000亩的水泵产业示范区。

  近年来,台州各地搭建了一批行业性、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实施行业共性技术攻关。

  走进浙江黄岩华日集团生产车间,10多台机械手一字排开,正有条不紊地焊制一款摩托车车头管,场面很是壮观。

  “没有机械手时,工人要拿着电焊机逐个焊接,员工状态直接影响焊接质量。”华日集团公司总经理何金辉说,“过去每批次品率在8%左右,现在成品率基本为100%。”

  眼下,越来越多的台州企业掀起“装备革命”,投身“机器换人”浪潮,使台州制造走向了台州“智造”。

  众多创新药产业化,成为海正药业决胜世界市场的撒手锏。海正药业副总裁陈正杰介绍,国内的医药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1%3%,而海正近3年占比达12%

  从医化、泵业,到再生金属、休闲用品,目前,台州6个省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和11个省级产业示范基地正在加紧试点培育,36个县域块状经济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为特征的现代产业集群提升。

  政府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我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高效审批,最大限度减少投资项目审批前置和缩减审批时限,以帮助项目尽快落地投产。”临海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业务科科长黄孝长说。目前,临海建立了企业设立登记“多证联办”工作机制,办结时限由之前的8个工作日缩短到现在的35个工作日;开辟了绿色审批通道,建立并联审批项目库;完善了公共窗口“办事无休日”制度,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十二五”期间,台州筛选建立了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30亿元、50亿元和100亿元以上的百家企业库,实施“一企一策”,着力培育一批名企,让这批龙头骨干企业真正成为全市经济改革发展的支柱、行业的排头兵、新兴产业的领跑者和转型升级的示范者。

  “我们将更加重视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把新兴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更加重视扶持成长型企业的发展,为中小微企业成长创造稳定的有利的发展环境;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加快‘机器换人’步伐,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引导主导行业转型升级。”台州市委书记吴蔚荣说。

股权重构新活力——浙江台州经济改革调查之二

30多年前,股份合作制确立了台州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30多年后的今天,台州民营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再掀波澜——一些勇立潮头的民营企业又在进行新一轮股权重构。

  和30多年前的股份合作一样,今天台州民企正掀起的股权重构浪潮,同样是来自民营企业的自我变革,让企业再度活力迸发。

  这种发展的活力,不仅来自于企业创始人,还来自于他们的合作伙伴、职业经理人甚至是普通员工……

  选择上市,不仅为了融资

  走进司太立制药公司,60岁的董事长胡锦生谈起上市程序,熟悉程度丝毫不亚于专业人士——10多年前从乡镇企业改制的司太立,眼下已进入IPO预披露名单,只待上会。

  台州民营企业绝大多数从家族企业开始成长,随着企业发展,家族企业的弊端逐渐显现。“要走向现代企业,上市是一条捷径。”胡锦生说。

  记者接触的台州不少民企创始人都认为,家族创富阶段早已完成,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其实已具有公众企业的属性。成为上市公司,对企业自身是倒逼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挑战。

  椒江水晶光电公司的董事范崇国在谈到上市后的变化时表示,上市让家族影响大为削弱,现代企业的风险管控机制让老板们的决策更为审慎。尝到上市的甜头后,水晶光电的大股东星星集团旗下的星星科技也于2011年上市。

  较早的一批民营企业选择上市,很多是为了直接融资,扩大市场影响力。而现在不少企业则更多考虑上市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动作用。对这些不熟悉现代企业制度的民营企业家而言,上市能催生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助力企业再次腾飞。

  资料显示,目前台州已有32家上市公司,另有9家企业报会并预披露,还有8家企业正在接受辅导。

  记者了解到,前几年台州在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时,就着力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推进民营企业公司化,以此推动健全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

  台州今年已有3家企业实现IPO:跃岭股份在中小板上市,融资3.84亿元;九洲药业和万盛股份在上交所上市,分别融资8.02亿元、2.93亿元。

  主板之外,“新三板”今年前三季台州已有2家企业挂牌,6家企业申报材料被受理,20余家企业与主办券商等中介机构签订了协议。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浙江股权交易中心,至9月末新增“成长板”1家、“创新板”73家,挂牌总数累计达176家。有的企业还尝试赴外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目前在上海股交中心挂牌的台州企业已有5家。

  随着更多民营企业上市,股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效应逐步显现。家族企业中依托于血缘、亲缘的信任机制,被法律意义上的契约制度所取代。股权稀释后,或许创始人仍占据大股东地位,家族仍未放弃出资人权利,但其运营已褪下了家族的外衣。

  股权开放,资源整合释活力

  台州民营企业家们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当地知名企业“飞跃”出现财务危机,后来7家企业联合出资重组其核心业务,“飞跃”创始人邱继宝让出了多达69%的股份,自居二股东,最终使企业化险为夷。那两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20多家民营企业与“飞跃”同期“改制”。

  “飞跃”的经历让不少台州民企掌门人不再迷恋“一股独大”,他们认识到单一的股权结构难免会给企业带来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只有以股权多元化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才能释放出强大的活力。

  身为“水晶光电”的前身台州水晶厂董事会成员的范崇国,至今记得当年从集体企业转制后的艰难处境:没有资金继续开发新产品,不得不到处求援,2002年星星集团注资2000多万元,占股58%,成为新公司第一大股东,水晶厂凭实际资产出资占42%。为筹备上市,“水晶光电”引进6家风投、共占股权38%2008年上市后,部分股权进一步稀释。

  在“水晶光电”采访当日正是该公司股票停牌之际,公告显示,其正在筹划收购境外股权事宜。这已不是“水晶光电”第一次收购。2013年底,该公司收购国内第一家反光材料企业“夜视丽”100%股权。通过并购,“水晶光电”在优化原有传统光学业务的同时,涉足蓝宝石LED衬底、微型显示产品等新领域,扩展光学产业化应用,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该公司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收、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3.85%42.28%

  范崇国说,现在看来,大股东为企业安心主业、不断创新奠定了基础,风险投资的进驻在分散企业风险的同时也使公司逐步规范。

  台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认为,这种所有者关系的变化,正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一种适应。

  对台州几家大企业来说,这种游戏并不陌生:4年前“吉利”收购“沃尔沃”,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如今“吉利”已3年蝉联世界500强。“杰克”2009年以4500万元并购了德国的“拓卡”和“奔马”两家公司,创始人阮福德说,看中的是德国企业的品牌和人才。如今德国研发基地的成果不断输送到国内,使“杰克”从营销驱动转向研发驱动。同行增长乏力时,“杰克”每个月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年产值已从并购前的3亿元增至去年的17亿元。

  在台州,一些规模并不大的民营企业也在重构股权。

  来到玉环的“华龙巨水”,工作人员告知“两个老板都外出了”。两个老板?正奇怪中,总裁刘志培解释,“华龙巨水”由有18年历史的“华龙”和有28年历史的“巨水”两家企业合并而成。合并前的“华龙”、“巨水”是同行,年产值都在两三亿元。2011年,两家各自的创始人戴美云、郏正叶决定联手,各占新公司50%股权,并各让渡5%股权共同引进经理人团队。刘志培就是那时来到新企业的。

  “合并后,第一件事是请各自老板娘回家。”刘志培忍不住重提旧事。当时,两位创始人的妻子分别掌管两家企业的财务,刘志培告诫戴、郏两位,要想做大,这种夫妻店的管理必须改变。

  今天,经过磨合,重组效应正逐渐显现。今年企业营业收入预计达到6亿元,同比增长20%,利润同比可增长50%以上。刘志培透露,目前公司正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人,打算冲刺新三板。

  调查显示,近几年,不少台州企业在上市前积极引入战略投资机构,不仅为企业带来发展所需资金,优化股本结构,完善法人治理,而且为企业提供了新销售渠道、合适供货商、专业管理咨询等增值服务。“水晶光电”当年曾向复星、华睿等5家风投让渡38%股权。这些投资大鳄带来了资本、市场等方面的资源,而且增强了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信心。那些身为企业股东的专业股权投资机构,还成为敦促民企规范管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力量。

  让股纳贤,打工者变身合伙人

  对外股权重组为台州民企带来了更多资源,对内的股权激励则为企业长期成长注入了新动力。

  走进阮福德在“新杰克”三楼的办公室,发现门牌上标的是“副董事长”,对面的“稽核室”则是另一位创始人、他弟弟的办公室。面对记者疑惑的眼光,阮福德解释,“新杰克”是杰克集团新设的全资子公司,2006年原“西安标准”董事长赵新庆获0.8%股权并出任新杰克董事长,拥有大部分股权的阮氏三兄弟在“新杰克”甘当副手。看到董事长让外人来当,有人问老阮:“怎么把公司送人了?”阮福德告诉对方,这是法人治理结构,引进的董事长和部分高管都有股权。

  阮福德自称一年只参加两次董事会,对公司业务可以提建议,但没有决定权。“我没什么不放心的。去年公司产值增50%,利润增了2倍多。”老阮说,“蛋糕越做越大了,个人股权少点有什么关系?”

  在玉环双环传动一分厂制造一科负责热处理前产品调试的林楠,去年评上优秀员工,成为企业股权激励的对象。相对于10余万元的年薪,3万股的价值更为诱人。虽然不懂股票,但他也知道“股票值多少是和公司业绩挂钩的”。

  公告显示,双环传动去年拿出了1100万股限制性A股股票用作股权激励,激励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公司认为对企业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核心技术人员等125人。来自陕西的项目工程师张世新获得5万股,曾在某地国企工作10年的他告诉记者,已经把妻子接到玉环住下来了,“有了股权,谁还想走?”

  “华龙巨水”的总裁刘志培坦言,如果没有股权激励,他也许不会留下,他和一些核心高管享有10%的股权,大大增强了团队的粘性。

  “水晶光电”上市前夕高管团队拥有20%股权。范崇国认为,大股东星星集团以家电、房地产为主业,对光学产业并不熟悉,企业还得靠高管团队把方向。2011年公司继续对60个核心骨干股权激励,定向增发。在符合业绩条件下,在未来4年解锁一定比例的股权给骨干,目前,这些获得股权的骨干中,核心研发人员是重要的一支。如果说上市前一些民企为改变“一股独大”将股权转让给共同创业者以激励核心团队,那么在上市后随着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更多股权激励将向研发、技术骨干倾斜。

田野上的新希望——浙江台州经济改革调查之三

30多年来,农村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今天,农村改革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秋收时节,记者行走台州乡野,感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新一轮